▪️網路知識 - OSI 模型
2023-5-26
| 2025-3-26
字數 1287閱讀時間 4 分鐘
每一個電腦廠家都會設計自己的網路結構與通訊協定,這樣做雖然能在各自的網路上運作良好,但卻不能與不同廠家的機器溝通
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開發了一套標準架構,他提供一個很有用的模型去解釋各個不同層面的網路協定
OSI 模型共有七個層面﹐且它們可以被劃分為兩組
  • 網路群組﹕
    • 實體層
    • 資料連接層
    • 網路層
  • 使用者群組﹕
    • 傳送層
    • 會談層
    • 表現層
    • 應用層
notion image
前面我們集中討論的就是其中的底層協定﹐也就是網路協定﹐這些功能是保障數據在網路中能夠迅速且準確的轉送。

實體層

在這層裡面您必須作出一些機械和電子方面的決定﹐也就是要定義出在終端和網絡之間要使用的設備。同時﹐採用何種佈線也要在這裡決定出來。
例如網線﹑網路卡﹑電話線﹐等等﹐都是屬於實體層的範疇﹐也就是用來連接兩台電腦的可以攜帶數據的媒體﹕可以是銅線﹑也可以是紅外線﹑也可以是光學纖維。

資料連接層

在這層指定了要採用的信息單元(message unit)是什麼﹐通常在 LAN 上面的信息單元被稱為 frame 。以及它們的格式﹑和如何穿越網路。
每一個 packet 都會被賦予一個位址碼和偵錯監測值(checksum)。有一個 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s 協定﹐會判定出一個封包如果在丟失的情況下﹐要等待多久會被重新發送﹐這個協定也是在這層裡面定義。
總體來說﹐這層的工作就是保證一個無錯誤的物理上的數據傳輸。

網路層

它會定義出封包在網路中移動的路由和其處理過程﹐這層還決定了網路是如何進行管理功能的﹐比如﹐發送狀態信息給接點和規範封包的流動等。
網路層還能將底層協定(網路功能)對上層協定(使用者功能)隱藏起來。這樣﹐在網路的使用者就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硬體了。

傳送層

在這層﹐將會設定節點位址的傳達﹐還有錯誤檢測和修正的方法。
傳送層可以等資料收集到足夠大的數量的時候才發送出去,並非應用程式每次產生一個數據就進行一次傳送,也就能減少了不必要的傳輸次數﹐以保證高效率的傳輸﹔反之,當應用程式產生大資料量數據時,則將之分拆成較小的封包再進行傳送。
傳送層的主要功能有﹕
  • 接管由上層協定傳來的資料﹐並進行“分拆”和“打包”等工作。
  • 利用點對點的方式進行資料傳送和回應的確認。
  • 在得到接收端之資料緩衝區飽和信息之後﹐暫時停止資料發送。
  • 能在單一位址上處理不同的程式協定(如ftp﹑http﹑telnet等)﹐並分別進行追蹤及轉換。

會談層

這層定義了如何連接和掛斷連接﹐和在網路上面的數據如何交換。
當節點 A 要建立和節點 B 的連線的時候﹐ 會先發出“連線請求”訊息, 若對方接受連線,則回應“建立請求”訊息﹐然後雙方就建立好一個會談了﹔當會談結束的時候﹐也是先由節點 A 送出一個“結束請求”信息﹐等對方確認這個請求之後﹐那麼會談也就真正結束了。
會談層的功能主要有這些﹕
  • 允許程式以電腦名稱註冊成為網路上唯一的位址。
  • 在電腦之間建立﹑監測﹑和結束虛擬電路(Virtual Circuit)。
  • 負責電腦之間的信息同步﹐監測資料溝通狀態﹐並對錯誤信息做出處理。

表現層

在這層﹐定義了數據的語法(syntax)﹑變更﹑和格式。當應用程式的語法和格式都不同的時候﹐這層還將定義了如何翻譯這些不同。

應用層

這是最後一層了﹐它定義了應用程式是如何進入 OSI 模式進行傳送。它自己並不屬於應用程式﹐但它支持使用者的應用程式﹐如﹕檔案傳送﹑密碼驗證﹑和網路工具等。
  • 網路知識
  • 網路知識 - 網路相關裝置介紹網路知識 - 通訊協定
    Loading...